close

每看到一次,情緒就會被攪動一次。

人物的性格決定命運,被喻為是小說界的牛頓定律
人物基於不同的行動而在敘事間與情節扣合,透過行動推展情節
不至最後無法真正得知意義之所在。

喜歡這一句「作為原因的結尾,作為結果的開始。」
結尾與開始是朦曖不明的,區別不清楚分斷點該標在何處
人物a與人物b是否會因為不同的行動而產生不同的關係呢?

比如說由厭惡轉為友好,或是相反
故事的複雜轉折卻可能只是人世一日
必許保持距離觀看,抽離在其中的情緒冷靜觀看
可是,畢竟擾動了兩年的問題一直還未思考出一個可以接受的答案
被殘酷的真相所擊退,我心有不甘(或者該說是遺憾)
人心隔肚皮,永遠不要試圖去揣度另一個人的心思或者是說相信
這樣子想有些悲觀,但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更何況是時間與空間。

重視地是被輕易毀棄與轉向的那些珍重
十分不舒服,他者的地獄
終究,還是要拾回過去不在乎任何人的目光,只為重要的人而活
每次這樣子想,就註定了自己有所弱點,可以被控制
反過來說即便無敵堅強卻沒有可以擁抱、保護的人,又有什麼價值呢?

友情的交往該如何判斷與拿捏?
又或者我以為不重視、無需太過在乎的,其實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
足以震搖自己的步伐。

一直以來認為知己者二三人便足夠,老天對我很好讓我在不同階段遇見五六位真正很好的朋友
但我感到恐懼,會不會一直以來我認定的深厚情誼都只是單方向的自己以為?
尤其是臉書崛起之後,才發現儘管朋友名單上人名眾多,卻怎麼也難以適應淺薄的交際
或許我羨慕看過廣闊世界,經歷豐富,交友眾多的那種人吧!

或許,現在單靠書寫這件事情本身已經無法多認識朋友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hyalong 的頭像
    ohyalong

    三十六歲的眼睛,十九歲的夢

    ohya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