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點驚人,雖然去年九月開始使用 RR

不過 PIXNET 這裡,荒涼的情況,簡直寸草不生

是不知道要寫什麼呢?還是日記回顧需要長久累積才有力量?

每次回頭看不免訝異,第一篇竟然是十七年前了,比楊過和小龍女之約還要多一年

算一算,那時候總統還是陳水扁呢

比對過去與未來的差距,總是會有許多驚嚇

像是今天比特幣漲到七萬美金了,假如過去的自己可以買個幾枚,現在就是千萬富翁了

如何把過去的經驗提供給未來的自己使用呢?

首先還是要說清楚,詳細地紀錄才行吧

期待 NOTION 中文化之後,就要從 EVERNOTE 跳槽了

RR 的雙向連結,我真的需要嗎?我也不曉得

只是想做到可以同一個日期橫向比對

看看歷史上的今天,過去做了什麼事

像是臉書的動態回顧,或者是 PIXNET 的過往記錄。

使用筆記軟體,如果沒有建構起自己的體系與方法,不管使用什麼軟體都一樣混亂

看到林育聖貼文的留言,深深有感

實在太感謝在城邦的時代,ESOR 大神的跟課,聽了十幾、二十堂後才領悟體會到他的方法論精髓

要說是自己領悟慢呢,還是本來筆記就需要不斷地反覆實踐,找出自己的需求改善才會進步

學習學習再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hyalong 的頭像
    ohyalong

    三十六歲的眼睛,十九歲的夢

    ohya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