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來想每天都寫一點,總是很快就擱置,空白
體力真的太爛了。

下午跟神樣主管討論活動相關細項
果然很神,看著自己長期追蹤專欄文章
效法著一些方式讓自己更加進步

追求進步,比要求完美更好。

中午試著走另外一個方向去覓食
遇到看起來很好吃的小攤,結果賣光了
再往前走,嘗試吃沒吃過的蝦捲飯
味道好清淡,不能算是好吃,但也是足以填飽肚子。

該怎麼樣才能夠更加精進自己的寫作表達呢?
最近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打開自己EVERNOTE收集了滿滿的寫作指導
總是很快就忘記
習慣也許是結果,而不是開始的理由。

讀字母會特刊童偉格專輯時
看到童偉格談起自己的寫作啟蒙經驗
很不簡單啊,面對自己寫作的歉疚感、羞恥感
自己就會感到恍惚不安,像是他這樣如此好的小說創作者,面對寫作本身的巨大情感

應該很自然地會選擇逃避吧!?(不過也可能這是業餘與職業的區隔所在)

在此引用一段深受啟發的段落
這些應該都要成為,對這個事情,這個行為本身,一個相對而言更好的護持。
更深思,或者更沉靜,更澄澈一點,把這件事情表達好,把這個外於我的事情表達好,更透風,從事這件事情的時候,呼吸更自然一點。
舉措,表達更自在一點。


很迷人也很動人
下面接著
「對對對,但我還是想寫作啦。(笑)」


記憶的接駁很有趣,像在月台暫時停靠一下,把兩三年前的車廂裡面裝載的景象搬出來
稍等一會,送去未來,再組合成比較不一樣,也許可以用「新」形容的物體或雕塑
在我假想的模擬場景中,是暗黑色的立體銅雕,發出一圈圈音波擴散出去
這組銅雕,是我一面讀著訪談,一面想起幾年前朱曉海老師提到的文學本質最末一段
又想起從澳門小說作家臉書讀到的一篇〈物導向本體論文學批評〉
幾個關鍵字,自己拼湊成一種以影響、創造為觀點的批評指標。
以作品或創作者為核心節點,拓展開來的,也許欠缺系譜上的直接承繼關係
而是水波動緩緩滲入生活中,生活再浸潤到作品裡面去。
譬如鄭問、古龍,還有龐大的漫威宇宙
總體來說,時間與空間變成一個巨大的整體,人類文學?(腦海中想到相對應的是未來cyborg成為新物種開創的文學)
一如阿發狗・零對圍棋全面性的破壞創新;人類面對AI能夠堅持文學創作到何種地步?
「靈魂」核心,我相信機器暫時造不出來,但並非不可能,GOOGLE已經順利打造出通過圖靈測試的助理
距離「文學」還有多遠?
大概是我們未來六、七個世代就可能面臨到的本質問題
怎麼去指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命名,全稱指涉,像是A內裡包著A到Z。
「仔細列出文本將我們帶到哪裡?為何帶我們到那兒?我們需要回答,我們閱讀時,有何新的概念及以想法得以誕生?」

卡夫卡指引馬奎斯,馬奎斯又開出一條路給莫言、張大春
紅樓夢之於張愛玲、白先勇
張大春以降駱以軍、成英姝,貌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狀況
一一指認就無聊了,確有其必要性,指出相似精神或者靈魂上的臍帶

大致上先想到這裡
後續慢慢補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hya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